在做檢測時,有不少關于“食品致敏物質檢測執行標準包括哪些”的問題,這里百檢網給大家簡單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食品致敏物質檢測有哪些標準?第三方檢測執行標準有哪些內容?
食品致敏物質檢測執行標準
1、GB/T 23779-2009《預包裝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
2、SN/T 5276-2020《出口食品中多種過敏原的測定 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
3、SN/T 4286-2015《出口預包裝食品麩質致敏原成分風險控制及檢驗指南》
4、T/SDAQI 010-2021《牛奶中致敏原(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快速檢測 電化學傳感器法》
5、SN/T 4417-2016《常見食品過敏原可視芯片檢測方法》
一、食品致敏物質檢測執行標準主要內容
1、GB/T 23779-2009《預包裝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
該標準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提出并歸口,于2009年5月18日發布,自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準通過明確預包裝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敏原成分,指導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正確標注產品信息,減少因食品過敏而引發的健康問題。該標準適用于預包裝食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確保食品標簽中致敏原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標準中明確了致敏原的定義,即能夠誘發機體發生過敏反應的抗原物質。食品致敏原通常來自天然蛋白質,可能引發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包括呼吸系統、腸胃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不同形式的臨床癥狀。標準規定了預包裝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標注要求,要求企業在食品標簽上明確標注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敏原成分,以便消費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食品。
2、T/SDAQI 010-2021《牛奶中致敏原(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快速檢測 電化學傳感器法》
該標準適用于牛奶(包括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中致敏原(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快速檢測。檢測原理基于牛奶中致敏原(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與其抗體的特異性識別,結合光電化學(PEC)生物傳感器技術。通過檢測光電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光電流變化與目標物濃度之間的關系,實現牛奶中致敏原的定量檢測。電化學傳感器法具有快速、準確、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等優點,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樣品的檢測,滿足食品安全檢測的需求。包括樣品制備、抗體包被、抗原-抗體反應、信號檢測等步驟。具體操作過程需嚴格按照標準規定進行。標準的發布和實施為牛奶中致敏原的快速檢測提供了科學、規范的方法,有助于保障消費者特別是過敏體質人群的健康權益。
3、SN/T 4417-2016《常見食品過敏原可視芯片檢測方法》
該標準規定了食品中大豆、花生、小麥、腰果、牛、魚、雞、蝦等8種常見食品過敏原成分的可視芯片檢測方法,適用于檢測糕點、巧克力等食品中這些過敏原成分的定性檢測,其他食品可參照使用。該方法基于可視芯片技術,通過特定的生物識別元件(如抗體、核酸等)與待測食品中的過敏原成分進行特異性結合,形成可視化的檢測信號,從而實現對過敏原成分的快速檢測。該方法的最低檢出限(LOD)為0.01%(質量分數),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標準中明確列出了必要的規范性引用文件,確保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術語和定義:對相關的術語和定義進行了明確,有助于理解和應用該標準。該標準詳細規定了檢測步驟,包括樣品制備、芯片處理、檢測信號生成和結果判定等,確保檢測過程的規范性和一致性。
二、食品致敏物質檢測執行標準的重要性
食品致敏物質檢測的執行標準確保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標準為檢測方法、程序和結果的準確性提供了科學依據,識別和管理食品中的潛在過敏原,減少食物過敏反應的風險。保障了食品標簽上過敏原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使消費者能夠做出明智的食品選擇,避免過敏原暴露。遵循國際認可的檢測標準促進全球食品貿易,確保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都能獲得同等水平的保護。制定和執行嚴格的食品致敏物質檢測標準,保護公眾健康、維護消費者權益、推動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